有关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质量控制与安装质量问题,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核查预制桩出场报告,检查桩外观质量、混凝土桩28d强度报告,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质量问题,包括桩顶破裂、桩身破裂、桩端破裂等。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质量控制要点
一、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1)核查预制桩出场报告,检查桩外观质量、混凝土桩28d强度报告。
(2)对长桩或总锤击数超过500击的锤击桩,应符合桩体强度及28d龄期的两项条件才能锤击。
二、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桩顶破裂
(1)主要原因。
1)桩顶混凝土强度低,配筋不当。
2)桩顶不平,桩顶保护层过厚。
3)锤过重。
4)锤过轻并且落距过这大(轻锤高击)。
5)桩帽顶板变形过大,凹凸不平。
6)锤垫或桩垫选择不当或已被打坏。
7)贯穿较厚的中间硬层过打。
8)最终贯入度定得过小,进入硬桩端持力层过深。
9)锤与桩不垂直,偏打。
10)锤轴与桩轴偏心。
①打桩机不稳定。
②导杆倾斜。
③桩架立不良。
11)锤垫磨偏。
(2)处理方法。
1)更换厚桩垫。
2)桩顶剔平补强。
3)选用施工可能的最小的合适桩锤。
4)采用重锤低击。
5)纠正桩帼变形。
6)重新选用合适锤垫或桩垫。
7)采用植桩法或中掘工法。
8)规定合适的贯人度或进入桩端持力层深度。
9)及时纠正。
10)平整场地。
11)两方向垂直确认。
12)更换锤垫,或及时检查频繁交换。
2、桩身破裂
(1)主要原因。
1)桩身质量不符合要求(混凝土强度不够,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身打坏。
2)达到硬的桩端持力层后过打,桩身打坏。
3)桩身弯曲刚度不够,桩身打坏。
4)桩入土后遇到大块硬障碍物使桩端偏向一边。
5)锤垫磨偏,偏打桩身产生纵向裂缝。【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质量控制要点】
6)桩端面不平滑,偏打桩身产生纵向裂缝。
7)打桩中发生过大的拉应力,造成桩身横向裂缝。
8)多节桩相接时,由于上下两节不在同一直线上而产生曲折。
9)在运输堆放过程中支点位置不准确,或在起吊时吊点位置不准确,操作不当等,桩身在沉桩前已产生裂纹或断裂。
(2)处理方法。
1)换桩。
2)控制打击次数。
3)增加配筋率。
4)清除地下障碍物换桩重打。
5)更换锤垫。
6)端面平滑地加工。
7)采用开口桩或采用桩靴。
8)严格操作以确保上下两节桩在同一直线上。
9)换桩,同时在桩堆放、运输和起吊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防类似事故重现。
3.桩端破裂
(1)主要原因。
1)因特殊持力层(卵石、岩层)造成桩端破裂。
2)进入桩端持力层过打。
3)桩端持力层倾斜而使桩端滑移。
(2)处理方法。
1)调整打击力,或重新考虑进入桩端持力层深度。
2)重新考虑打击力和打击次数。
3)重新选择桩端持力层嵌入深度。
4.沉桩困难,达不到预定设计标高
(1)主要原因。
1)桩端持力层深度与勘察报告不符。
2)后打的桩的土层受到先打桩挤密。
3)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的能力。
4)桩锤选择太小。
5)遇到地下障碍物。
6)遇到坚硬土夹层。
7)打桩间隙时间过长。
8)桩锤性能故障。
9)桩帽、锤垫、桩垫的选定和使用有误。
10)桩接头过多且连接质量不好,使桩锤能量损失过大。
11)长桩的设计长细比过大,引起桩纵向失稳。
(2)处理方法。
1)变更设计桩长。
2)变更打桩顺序或增大桩距。
3)变更设计。
4)更换大桩锤。
5)清除障碍物。
6)采用植桩法,或中掘丁法,或边射水边打入。
7)提高打桩效率,改善打桩管理。
8)及时修理。
9)及时调换或正确使用桩帽、锤垫、桩垫。
10)减少桩接头数量,确保接头质量。
11)变更设计,确定合理的长细比。
5.桩涌起
(1)主要原因。
1)桩距过小。
2)遇流沙,或较软土层,或饱和淤泥层。
(2)处理方法。
1)增大桩距。
2)将浮起量大的桩重新打入(桩尖在砂土层时),如桩尖持力层为黏性土层时,一般不必复打,因土重新固结下沉时,上浮桩也会相应下沉。
6.桩身扭转
(1)主要原因。
桩尖不对称或桩身不正直
(2)处理方法。(酷爱电子网 www.diangongbao.com)
慢锤低击用棍撬纠正;偏差不大,可不处理。
7.桩顶位移或桩身倾斜过大
(1)主要原因。
1)打桩机导杆倾斜。
2)桩位或桩机就位精度不足。
3)相邻送桩孔的影响。
4)桩锤、锤帽、桩不在同一轴线上。
5)桩垫或锤垫厚薄不匀。
6)桩顶不平。
7)斜坡上直接打桩。
8)地下障碍物或软弱暗浜。
9)桩帽或送桩选用和使用不当。
10)接桩质量不良,接头松动或上下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
11)桩尖不正。
12)桩距太近,打桩时土体挤压邻桩。
13)打桩顺序不合理。
14)打桩区邻近基坑开挖。
(2)处理方法。
1)在沉桩过程中随时校验和调整导杆垂直度。
2)沉桩前复核桩位及机位。
3)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4)及时调整同轴度。
5)及时调整或更换。
6)局部加厚桩垫,使桩顶垫平。
7)采取措施,加预钻孔等。
8)障碍物不深时,可挖除回填后再打。
9)重新选用,正确使用桩帽或送桩。
10)重新选择接桩型式,并确保上下节桩的同一轴线上。
11)入土不深,偏差不大时可用木架顶正,再慢锤打人纠正。
12)适当增大桩距,或改变打桩顺序,或变更工法。
13)制订合理的打桩顺序。
14)打桩区及其邻近地区在打桩期间严禁基坑开挖。
8.桩急剧下沉
(1)主要原因。
1)遇软土层或土洞。
2)接头破裂或桩端劈裂。
3)桩身有严重横向裂缝。
4)锤距过大。
(2)处理方法。
1)继续打。
2)加强沉桩前的检查.不符合要求应及时更换或处理或补桩。
3)调整锤距。
9.桩身跳动,桩锤回弹
(1)主要原因。
1)桩尖遇树根或坚硬土层。
2)锤距过大。
3)桩身弯曲过大。
(2)处理方法。
1)检查原因,采取措施或避开障碍物。
2)调整锤距。
3)换桩重打。
10.接桩处松脱开裂
(1)主要原因。
1)焊接连接处表面清理不干净,有杂质、油污。
2)连接铁件不平,有较大间隙。
3)法兰平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螺栓拧不紧。
4)硫磺胶泥配合比不当,未按操作规程熬制,温度控制不当,达不到设计强度。
5)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接桩处产生曲折。
(2)处理方法。
1)接桩表面杂质、油污清除干净。
2)连接铁件不符合要求的经修正后才能用。
3)修正后才能用。
4)硫磺胶泥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配合比应先经试验。
5)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接桩后用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如接桩处发生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1.贯入度大于要求值
(1)主要原因。
未达到原勘察报告的桩端持力层。
(2)处理方法。
地层土质再确认,或再试打。
12.桩达到预定设计标高,但承载能力不足
(1)主要原因。
土层变化复杂,桩端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地质勘察不充分,桩尖未能进入持力层足够深度。
(2)处理方法。
根据贯入度记录及打桩经验,采用送桩等办法,适当增大进入桩端持力层深度;当打桩机高度足够时,可预先将桩接长,待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沉桩;对于开口桩,可改变桩尖形式,以增加闭塞效应来提高承载力。
13.沉桩过程中长时间中断
(1)主要原因。
1)地层土质勘察不周,发生中间硬夹层穿透困难。
2)贯入阻力实际值比预估值大,所选桩锤能量过小。
3)打桩设备准备不充分,发生故障。
4)接桩和送桩停歇时间过长。
5)沉桩时地面以上部分桩体破损,修整补强时间过长。
6)桩顶因锤击破裂,修整补强时间过长。
7)因打桩公害受外界干扰,被迫停打。
(2)处理方法。
1)重新补勘,或采用预钻孔打入法。
2)换重锤。
3)及时调试和检修。
4)重新采用工效高的接桩和送桩工艺。
5)重新制订修补方案,备好补强用的材料和工具。
6)采用低公害施工法,如预钻孔打人法,中掘工法,静压桩法等。
14.沉桩状况与地质勘察资料或试沉桩记录差异过大
(1)主要原因。
1)桩端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
2)打桩顺序不合理。
3)地下障碍物未清除掉。
4)存在中间硬夹层。
(2)处理方法。
1)按实际起伏情况增大或减小桩的埋入深度。
2)确定合理的打桩顺序,对饱和软黏土地层采用中心开花方法,适当放慢打桩速度,以减小超静孔隙水压力;对于砂土地层采用短期休止的间断施工法,利用砂土松弛效应以减小贯入总阻力。
3)用钢钎进行桩位探测,查清并清除遗漏的地下障碍物。
4)加密、增补勘探点。